《水浒传里的经济学》基本信息
书名 | 水浒传里的经济学 |
作者 | 王法争 |
类别 | 社会科学 |
出版社 |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|
出版时间 | 2015年3月 |
评分 | |
ISBN | 9787550416093 |
语言 | 中文(简体) |
标签 | 《水浒传》 / 经济学 / 社会经济史 / 文学解读 / 宋朝制度与物价 |
定价 | ¥32.00 元 |
电子书格式 | PDF | ePub | mobi |
资源下载方式 | 网盘下载 |
《水浒传里的经济学》内容介绍
内容介绍
《水浒传里的经济学》这本书把我们熟悉的文学经典《水浒传》拉到经济学的舞台上来,让梁山好汉不仅仅是“义气与忠诚”的象征,也是一群在资源、制度、利益系统中搏击的角色。王法争用边际效用、机会成本、结构性市场与交易不对称等经济学视角,解剖那些“水浒”里的起家、升官、合伙、交易、分配等等,读起来既像故事,也像一堂经济学课。
作者在第一章“职场圣经:山上山下的上班经济学”里,用“高俅升官密码:边际效用最大化”等案例指出:职位、官场关系与权力网络,在水浒里的升迁并不是纯粹靠勇武,而是资源投入与收益预期的权衡。也就是说,高俅之所以能升迁,部分是因为他把“投入 – 关系 +市场预期”算得明明白白。 (目录可查到这一部分)
在“职场 / 从商 /管理”的章节中,王法争比较了《水浒传》里的商人、草寇以及梁山好汉的运作方式:商人的经营利润、草寇的“边界交易”、好汉内部的分赃制度,都藏着经济制度与激励机制。比如分财前后的期望差异、信任成本、交易摩擦等问题在小说情节中时有闪现。
书中还讨论“从商之道 /圈内圈外”等章节,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抓住关键机会,而有些人在内部竞争中被边缘化。这里面的因素不是武力,而是信息不对称、人脉网络、关系资源、规模效应等;在“商道/管理艺术”章节中,经营管理的理念在《水浒传》里的茶坊、酒楼、伙食组织、分赃规则中都有可观察的蛛丝马迹。
此外,作者也不避讳批评与矛盾。《水浒传》里的很多情节按经济学看会显示“非最优行为”:比如过度冒险、过度信任、收益与代价不匹配、制度空缺导致权力寻租或利益扭曲。这些被原著戏剧化了,但在书中被提出作为“反面教材”让现代读者思考制度与效率的问题。
推荐理由
- 如果你喜欢《水浒传》又对经济学好奇,这书能给你双重满足——既有英雄故事,又有制度效率与经济逻辑的解剖。
- 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,这种“文学+经济”的方式能让理论变得鲜活,而不是只在教科书里;你可以边看故事边理解成本、收益、信任、激励等概念。
- 如果你关注社会制度、市场机制与文化传统如何交错影响人行为,这书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,让你看到文化故事背后深藏的经济基础。
- 尤其适合那些在政策、管理、社会研究方向的人,可以从中借鉴“从故事看制度,从故事看经济”的思维方式。
适合人群
-
- 喜欢中国古典文学、喜欢《水浒传》的读者,想从新角度看经典的人。
- 对经济学概念好感又怕晦涩的人,希望理论与日常生活/文学结合起来的读者。
- 政策研究者、文化研究者或社会历史爱好者,希望理解传统与经济之间互动机制的人。
- 教育者或讲课者,希望把经济与文学结合,用小说素材讲经济的人。
用户评论
-
-
- “站在经济学角度,以现代的思维,再看《水浒传》,你会惊讶于那些当时看来是戏剧性的情节,其实藏着很多理性的决策与成本考量。” —— 来自半壁江中文网对本书简介的评价。
- “从王婆茶坊、十字坡那些商业点看人情、看利润,看制度限制与机会窗口,非常有启发。” —— 多位读者在书评中提到,在“从商之道”“管理艺术”那部分最受触动。 (读者评论集中)
- “有些分析让我觉得小说人物不是傻的,他们的选择虽然受限,却也有算计与策略,那种被文学遮蔽却真实存在的部分被作者剥开来了。” —— 豆瓣/半壁江中文网等处读者感想。
-
目录
以下目录节选自公开目录(“半壁江中文网”等)——为部分章节与节标题,不一定全书完全覆盖;页码资料未完全公开,部分节标题后有页数但未确认版本一致:
-
-
- 第一章 职场圣经:山上山下的上班经济学
- 1. 高俅升官密码:边际效用最大化
- 2. 山下还是山上,投入与期望
- 3. 山上山下的准备成本
- 4. “坐等风来”与主动出击
- 第二章 从商之道:市场、信息与机会
- 1. 王婆茶坊怎样赚钱
- 2. 流通中的交易摩擦
- 3. 商人制度与身份障碍
- 4. 抢占先机与规模效应
- 第三章 管理艺术:分配、公平与信任
- 1. 分赃规则与利益冲突
- 2. 合伙人之间的默契与背叛
- 3. 人脉与圈子:关系资本
- 4. 组织制度 vs 暗箱操作
- 第一章 职场圣经:山上山下的上班经济学
-
读书笔记
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只略有兴趣的人,读这本书让我惊讶:原来《水浒传》里的人物并不全是“义气+武力”的集合体,很多决定其实是“资源评估+成本-收益”的计算,只是我们没注意看。比如,高俅想升官,他铺关系、投入资源,这些“投入”不明显,但真的在故事里影响很大。
“分赃规则与利益冲突”那节让我印象深刻:梁山好汉分赃不是一碗水端平,而是看功劳与地位的比例分配,这背后有“激励不对称”“贡献认定”等现代管理学问题。如果分赃制度不清,内部矛盾会放大。
看“商人制度与身份障碍”里,我思考现代社会中“资格”“体制”与“背景”的作用:不少人资格/身份不被认可或者资源门槛高,这本书把这些在过去的小说里展现出来了,让我觉得“古代 vs 现代”的差别比我以为的小。
读完之后我常常回想:在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也有“投入大但回报小”“被人占便宜”“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付出多却得少”的情况。如果我们把这些“故事里的经济学”对照自己经历,就很容易看到一些被忽视的问题。
相关电子书推荐
-
-
- 《疯传·经济学看世界》 — 罗伯特·希勒(选集经济学与传播结合)
- 《经济学通识》 — 张五常(经济思想史与现代制度解读)
- 《穷查理宝典》 — 查理·芒格(行为经济学与投资思维类)
- 《制度的逻辑》 — 道格拉斯·诺斯(制度经济学视角)
-
总结
总的来说,《水浒传里的经济学》是个有趣又有思想深度的跨界作品。它既保留文学的魅力,让经典人物鲜活;也不会把经济学讲得枯燥,而是用故事+分析+案例的方式,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可感。
它最大的价值在于“提醒我们看故事之外的制度与经济结构”,让你在看经典小说时看见那些文化、制度、经济激励带给人的行为与选择。即使你不做经济学家,也能从中得到一种对行为与规则的敏感度。
如果有版本的话,希望作者或出版社能出带页码的完整目录+案例注释版,那样读者对照原著与分析会得到更精准与深刻的体会。
评论(0)